野生菌安全食用指南
时间:2024-07-12 15:30 来源: 发布人:qihuangAamin 浏览:
云南是全球野生菌品种和数量较多地区,世界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,云南有900余种,约占全球种类的36%,占全国种类的90%;全国已知有毒野生菌500余种,云南有200余种,其中20余种剧毒。
每年6至8月不但是野生菌繁殖生长和销售旺盛的季节,也是中毒的高发期。2024年依据中毒风险将云南所辖县市区的野生菌中毒风险分为高、中、低三个等级,不同等级的风险地区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,预防野生菌中毒发生,宣威虽然属于中风险地区,但野生菌中毒事件每年都有。
一、预防野生菌中毒需做到:
1、辨别有毒野生菌(图中野生菌均有毒,不能食用)
2、不采摘、出售、购买、加工、食用不熟或不确定的野生菌
3、不同品种野生菌不混合加工,野生菌要炒熟煮透再食用
4、吃野生菌时不喝酒
5、学校(含托幼机构)、食堂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(含野生菌干制品)
6、餐饮经营机构严格把关野生菌采购,严禁购买不熟悉的野生菌,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,加工后的野生菌留样备查
7、食用野生菌后,如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幻视、幻听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,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采取简单的催吐、导泄措施(如大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,然后用调羹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)。
二、毒蘑菇中毒表现和临床类型
不同种类蘑菇生长习性不同。不同的蘑菇含有的毒素不同。不同的毒素在体内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不同,作用的靶器官不同,引起效应类型和程度也不同。而且,一种蘑菇可含有多种毒素;一种毒素也可存在于多种蘑菇中。同一种蘑菇的不同生长阶段、不同部位的毒素含量也不尽相同。以上特点就使得蘑菇中毒临床表现多样,导致的健康危害结果也大不相同。
过去将毒蘑菇中毒分为胃肠炎型、神经精神型、溶血型和多脏器损害型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病例观察的积累,目前多数医学界认可常见的有7型:
1.急性肝损害型:
多在餐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,早期出消化道症状。多数患者逐渐好转,出现1~2天的“假愈期”。之后出现急性肝损害,表现为黄疸、肝区疼痛,血生化见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升高等,少数患者伴有心律失常、肾损害等。严重者因急性肝衰竭死亡。该型是造成我国蘑菇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类型。
我国常见造成肝损害的毒蘑菇有:1鹅膏属的灰花纹鹅膏、致命鹅膏、裂皮鹅膏、假淡红鹅膏和黄盖鹅膏等;2环柄菇属的肉褐鳞环柄菇和毒环柄菇 等;3盔孢伞属的条盖盔孢伞和纹缘盔孢伞等。
2.急性肾损害型:
多在餐后6~24小时发病。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,随后出现急性肾损害,表现为少尿或无尿,血生化见肌酐和尿素氮升高,少数可伴有肝损害,严重者因急性肾衰竭死亡。
我国常见造成肾损害型的毒蘑菇有:1鹅膏属的假褐云斑鹅膏、欧式鹅膏 和拟卵盖鹅膏;2丝膜菌属的部分种。
3.横纹肌溶解型:
多在进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内发病,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,6-12小时后出现出血尿或血红蛋白尿、肌肉压痛和痉挛性疼痛、肌酸激酶急剧增加等横纹肌溶解的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。
我国常见造成横纹肌溶解型的毒蘑菇有:1亚稀褶红菇;2油黄口蘑等。
4.溶血型:
多在餐后30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,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,随后大量红细胞破坏,出现腰部酸痛、血红蛋白尿、贫血、黄疸、急性肾损害,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甚至死亡。
我国常见造成溶血型的毒蘑菇有:1卷边桩菇;2红角肉棒菌等。
5.胃肠炎型:
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。一般发病快,多在进食后10分钟至2小时发病,少数患者可达6小时。主要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全身无力。持续时间较短,多在1-3天好转,预后良好。严重者可因剧烈呕吐及腹泻,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,甚至休克。
我国造成胃肠炎型的蘑菇很多,常见的有:1鬼伞属的毛头鬼伞、墨汁拟鬼伞;2毒红菇、点柄黄红菇;3大青褶伞、球盖青褶伞;4粉褶白环菇;5蛇头菌等。
6.神经精神型:
发病快,多在进食后15分钟至2小时内发病。除有消化道症状外,还出现神经精神症状,如瞳孔缩小、多汗、流涎、兴奋、视物模糊、幻觉、步态蹒跚、谵妄等,严重者可出现视觉畸变(小人国幻视症)、狂躁、沮丧、焦虑、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。一般预后良好,多在4-24小时内恢复。
我国常见造成神经精神型的毒蘑菇有:1牛肝菌:如粉黄牛肝菌和华丽新牛肝菌;2丝盖伞属:裂丝盖伞 、星孢丝盖伞 茶褐丝盖伞 ;3洁小菇;4鹅膏菌属:黄鳞鹅膏和球基鹅膏等;5赭鹿花菌 ;6其他:皱柄白马鞍菌、古巴裸盖菇(和喜粪裸盖菇 等等。
7.光敏性皮炎型:
潜伏期较长,多在进食后1-2天发病,表现为“日晒伤”样的皮损,暴露皮肤见光后出现红、肿、瘙痒、灼痛等光敏性皮炎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疱疹,少数患者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乏力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我国常见造成光敏性皮炎型的毒蘑菇有:胶陀螺和叶状耳盘菌。